作者:何妤婷、潘佳慧;来源:新媒介与青年文化;时间:2023-01-05 14:22;浏览:3226

2022年度亚文化十大热词

2022年,青年用“摆烂”应对危机,敲击“电子木鱼”释放压力,在“精神内耗”中寻找意义。“要不你报警吧”是我的“五大美德”。“建议专家不要建议”,青年可“没惹你们任何人”。感谢每一个“嘴替”的妙语连珠,因为“你是我的神”。这一年,有美好的事物狠狠戳中了“心巴”,每周四需要警惕“V me 50”的诡计,别一不小心就成了“大冤种”,那可就“芭比Q”了。生活就像一口大锅,妖魔鬼怪请“退退退”、火速“润”了吧……亚文化热词作为社会的镜像与时代的印记,呈现出青年群体别具魅力的生活样式。

我们对2022年度亚文化热词选择的标准:在网络广泛流行,甚至形成特定文化现象;“出圈”传播;语义生成及转义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性、叛逆性、戏谑性。我们剔除了一些徒有热度但没有实质含义的热词,与此同时,我们将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抖音话题播放量、百度指数和微信指数等加以对比并作为参照。同时以上述指数的综合热度为依据,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当然,所有标准中最主要的是具有亚文化气质。

2022年度亚文化热词综合热度排序

  01    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又称“心理内耗”,指当个体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的心理资源不足时,就会处于的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是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精神内耗”最初源于心理学研究。2022年7月25日,《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霸屏B站、登顶热搜后,“精神内耗”一词才正式全面曝露在大众视线。UP主“衣戈猜想”用短暂的11分15秒记录了平凡人“二舅”的不平凡。白描的视频拍摄手法朴素得似与赛博时代的审美格格不入,却又沉重叩击着青年群体的心灵。“二舅”真实平凡的生活似乎成为了青年人“精神内耗”的一剂良药,“精神内耗”的本质也逐渐被大众重新审视。

显然,“精神内耗”和“内卷”“躺平”一样,是描述当代青年心态的又一个关键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愈演愈烈,“卷也卷不动赢,躺也躺不平”已然成为青年群体的生存僵局,“内耗”成为青年人的常态化焦虑。“理想追求”“完美主义”“虚无的幻象”“现实迷茫”“未来忧虑”等所产生的 “精神内耗”,一次次将青年集体拍倒在时代的浪潮里,而寻求焦虑排解、情绪宣泄与疲惫疗愈是青年群体今后的必由之路。

  02    退退退

“退退退”一词源于2021年的一则网络视频:因被一位司机指责为非法经营,摆摊的大妈右手手指男子,跺脚向前迈进,并有节奏地喊着“退!退!退!”。其极具攻击性的举动配合魔性的声音,营造出了搞笑、怪诞的氛围。随后网友对该词进行了新的解释,即被用于“拒绝不喜欢的事情”,或“让一些不喜欢的人退散”。加之大妈的动作神似emoji表情包中做出攻击动作的击剑手,又像拿出符咒祈祷“厄运退散”的法师,因此,“退退退”又被应用于祈福的场景,直观传达出“击退一切厄运”的美好愿景。

从夸张的场景到简洁的文字符号,“退”字成为互联网中的又一个万能回复模板,它被赋予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剔去了繁杂的叙述,青年人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个人强烈的情绪与看法。此外,“退退退”好似真的让青年群体感受到自己在做出“击退”的动作,给予个人以击退一切坏事的力量。换言之,它也成为青年表达个人想要“进进进”的一种正向期待的代名词。然而,生活不是简单的“进”与“退”,身处于纷繁社会中的青年人,更多时候被动且微小,当压力无法被释放、现实矛盾无法被攻破时,“退退退”不过是无奈与妥协下的无声呐喊,而所谓的为个人琐事祈福的美好愿景也终将成为一种幻象与泡影。

  03    芭比Q

芭比Q,为英文单词“barbecue”的谐音,本意为烧烤,现常被用来作为“完蛋了”的意思,或被应用于一些“人间惨案”或尴尬的场景。该词出自游戏区up主“无赖_电音吃鸡”的视频,该up主使用的游戏人物在一局游戏中被打倒后,又被对方丢来的燃烧瓶烧死,随后该up主用自己标志性的电音喊出了:“完了完了完了,家人们,芭比Q了,完了完了,我丢,挖草,这不给我烧烤了吗?”由于“完了芭比Q了”的语音结合游戏人物被火焚烧的场面过于魔性洗脑,该词迅速出圈并被广泛应用。至此,“芭比Q”的语义实现了由“烧烤”转向“完蛋,完犊子”的转变。

“芭比Q”“栓Q”等一系列网络用语,充分迎合了当代青年群体猎奇、求异的心态,契合青年人幽默的语言风格与反枯燥的生活方式,成为青年群体在网络世界完成交流与互动的符号支撑。然而,当日常表达逐渐淹没在一些简单粗暴的网络用语中时,日常词汇将会逐渐失去原有的含义,继而有碍于青年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表达与语言交流。

  04    润

润,词源为英文单词“Run”,意为“跑、离开”。最初,“润”被应用于移民的话语情境中,并产生了许多趣味解读,如“华润万家”是指“中国华人移民到其他国家”;“润物细无声”意为:“真正能润的人都是偷偷润、不出声”。“润”在2022年的讨论热潮起因于网友对上海封控措施的失望,用户“fumi-kon”:“上海人经此一役很多该想润了。”网友“鸿不鸣”:“我认识的上海客户,好多早润了,但凡家里有条件的能润就润,不是自己润就是孩子润。”可见,“润”所表达的底层逻辑是对某种禁锢或不合理约束的挣脱与逃离。在此基础上,“润”的使用语境被扩大,一切指“开溜、跑路”的情状(如离职、跳槽、网络下线等)都可以用“润”进行描述。其简洁易懂、生动有趣的特点使“润”成为了青年在网络上吐槽艰苦现状、渴望逃离的常用词汇。

“离开”过于沉重、“逃跑”略显狼狈,那么“润”字刚好可以体面且直白地表达想要脱离困苦现状的情绪。“润”是一种关于苦难的诙谐低吟。低迷的经济、失衡的工作与生活、异化的社会,青年用“润”来表达对内卷、不平等以及无意义的不满,以及希冀改变现状后获得全新生活的憧憬。

  05    大冤种

大冤种,意为做了傻事后蒙受冤屈而闷闷不乐的人,是辽宁朝阳的方言词语。此梗来源于东北博主的自嘲口头语:“我就是个大冤种”。因东北方言浅显易懂且极具感染力,“大冤种”被网友广泛模仿传播而成为网络流行语。值得注意的是,大冤种的“冤”并非法制条例中的“冤屈”,而是盘踞于生活多个方面的“吃亏”和“倒霉”,如高价购买某产品后跳水降价的消费者、工作中兢兢业业但是被他人领走功劳的打工人等,都可以被称呼为“大冤种”。

“大冤种”的流行,表达出当代青年群体直面个人行为与生活经历中的“错误”,并进行调侃反思的生活方式。“大冤种”的戏谑为青年提供了反思的实践空间,趣味的调侃稀释了个体内部的矛盾冲突。青年对“大冤种”的自称,消解了生活中的“不礼貌”,并建构起作为集体身份的语言符号,在网络传播中形成遥远的互动与认同。

  06    摆烂

“摆烂”,指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于是就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的行为策略。“摆烂”一词最早指的是NBA篮球运动的一种竞技策略:一些球队故意输球让排名尽量靠后,使本赛队在第二年夏天有更好的比赛顺位。“摆烂”的出圈源自于B站CSGO主播王喜顺经常使用的口头禅“开摆”,即“开始摆烂”。因此“摆烂”常被应用于一些竞技游戏的场景中。当玩家发现对手很强或队友水平较低,而无法取得游戏胜利时,选择消极对待游戏甚而“破罐子破摔”的行为就被称为“摆烂”。随后,在社交媒体的不断传播下,“摆烂”的使用范围进一步延展,任何不予反抗、直接放弃目标事物的行为均可以用“摆烂”描述。“干啥啥不行,摆烂第一名”成为大多数青年人的自嘲。

“摆烂”文化兴起与流行的本质根源是青年在社会内卷下的集体焦虑。“摆烂”亦可被视为青年群体在被生活、工作、学习的高压裹挟时,进行的一种自我调侃,为的是在承认不足、与自我和解的过程中寻找一个情绪宣泄的口子。青年群体反复横跳在“爱咋咋吧、摆烂划水”和“我不能再这样烂下去了”,可见,青年人的“摆烂”并不等同于“破罐子破摔”与无限度的放纵。“摆烂”更像是当代青年的一场自我救赎,是深陷焦虑与困境时的短暂崩溃,是疗愈身心疲惫后的重新出发。

  07    v me 50/v我50

“v me 50/v我50”,意为“vx/微信上给我转账或红包50元”,最早出现于各大贴吧及表情包。如今,该词主要作为结束语应用于“疯四文学”,即以肯德基“疯狂星期四”折扣活动为主题创作的文案。“疯四文学”中,青年人热衷于书写荒诞不经的题材与光怪陆离的情节,并将时事热点、娱乐八卦、生活场景等融入其中,而最终以“v我50”作为结束语,以达到反转效果。目前,“v me 50/v我50”已然成为了一个长期性的互联网迷因,并借由模仿而扩散,在不断的复制、修改、创新中,“v我50吃肯德基”经典语录也层出不穷。

对“v me 50/v我50”的模仿与扩散,是继“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发疯文学”后的又一次互联网文学创新。它们内容不同,却又一脉相承,均可以基于固定的形式,适应于各种场景进行文学创作。在给予了创作者极大自主权的同时,也满足了青年群体特立独行的需求。相较于其他文学,“v me50/v我50”的独特之处更在于其荒诞、离奇、曲折情节下的无厘头所制造的沟通幽默,这也成为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病毒式传播的必要因素之一。“v me 50/v我50”更是成为了一种社交符号,充分建立起青年群体彼此之间的认同感。

  08    嘴替

“嘴替”,是“嘴巴的代替”的简称,是网友们为了向那些能替自己说出心声的网友表示感谢而制造的说法,是对对方有文化涵养、擅长表达的赞赏和肯定。称赞对方为“嘴替”的行为发生在两种对话情境,一是希冀对某一事物进行表达但发现语言匮乏难以言表时,“嘴替”们主动出击、直切要害;二是对于某些敏感话题或尴尬话题无法启齿时,“嘴替”们能够悍然直言,说出那些羞于出口的内容。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嘴替”们对网络事件往往有明晰的态度和酣畅淋漓的观点输出,为广大网友提纲挈领。

与“嘴替”相对应的概念是“失语”。目前,互联网似乎被极化成了一群“很敢说”的人和一波“不敢说”“不会说”的人,一边是震耳欲聋的喧哗,一边是习惯性的沉默。“嘴替”们的出现,以一种犀利大胆的英雄形象闯入了互联网生活,他们拯救了每一个被网络语境、生活语境所压迫着的无法直言的“失语者”。“嘴替”的存在让互不相识的网友形成了情感上的认同与话语上的依赖,但也让沉默者更加沉默。长时间的沉默是否会让渡个体表达的能力与权利、在情境思考中形成一种依赖“嘴替”的惰性?总之,感谢敢于直言的“嘴替”们,但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有对生活大声说出爱与恨的勇气。

  09    心巴

“心巴”,代指心脏,在部分语境下也可以理解为“心动”。该词出自于网络上一段社会民生问题的采访内容:一男子与人产生口角被打了,打的部位是人中,但是他一直指着人中却不知道怎么描述,万般焦急之下,说了一个词“上巴”:“他一拳就打到了我的这.……上巴”。初听略显荒诞,再听趣味横生,网友们灵犀之间体会到了其中的“梗”感,并开始整活模仿关于“上巴”的各类延伸词汇,以“x巴”重新解读人体构造,如头部是“头巴”、左脸为“左巴”、右脸为“右巴”、心脏就是“心巴”。其中“心巴”是最受欢迎的词汇,被大量网友和官方营销话题使用:“这首歌真实戳中了我的心巴”“被xx击中了心巴”“美到心巴”。

“心巴”造就了一场只有5G冲浪人才能懂的玩梗盛宴。作为一种迷因,“心巴”火速渗透了所有社交对话和网络营销文案。但在文字狂欢的背后,是继“蓝瘦香菇”“绝绝子”“yyds”后再一次对文字失语的反思。网络流行语体现了年轻群体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过度的表达将弱化语言规范、侵蚀汉语言的生态系统,让语言失范。

  10    我的五大美德

中华五大美德,原指勤劳、勇敢、宽容、谦逊和沟通,但在青年的玩梗下,“美德”开始不同于传统的规范意义,反而更多的带有社交和反叛意味,如勤劳指的是“凌晨三点追剧”、勇敢就是“那你报警吧”、宽容指的是“摆烂”、谦逊就是“这福气给你要不要啊”、沟通就是“你在狗叫什么”……形成了带有自嘲性质的“我的五大美德”。这些语言极具反差与狂欢性质,促使“我的五大美德”被广泛创作与传播,其内涵也得以扩充,出现了“我的十大美德”“研究生的五大美德”“打工人的九大美德”等。

“美德”梗的出现,意味着社会话语的解读权正逐渐从年长一辈转移到年轻群体手中。传统的“美德”是一种镶嵌在社会脉络中无法逃离的规则,而“美德”梗的流行是充满棱角的青年以阴阳怪气的语气来完成的、对现有生活规范的心理反抗。他们通过反讽为自己贴上了“标签”,自嘲式地表达着对现实规则的无奈和反抗。但消极并不是“美德”梗的全部,剥开自嘲的外衣,其背后是青年对简单生活、理想关系的渴望与期待,“消极与积极并存”是“美德”梗的基本色。尽管“美德”正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成为了青年宣泄、解压的手段,但也应该去考虑“荒诞化的美德”是否会凭借模糊的定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决策。

(本文作者:何妤婷、潘佳慧;文章来源:新媒介与青年文化,ID:mycs_suda)

标签:2022年度,亚文化,十大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