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巴”,代指心脏,在部分语境下也可以理解为“心动”。该词出自于网络上一段社会民生问题的采访内容:一男子与人产生口角被打了,打的部位是人中,但是他一直指着人中却不知道怎么描述,万般焦急之下,说了一个词“上巴”:“他一拳就打到了我的这.……上巴”。初听略显荒诞,再听趣味横生,网友们灵犀之间体会到了其中的“梗”感,并开始整活模仿关于“上巴”的各类延伸词汇,以“x巴”重新解读人体构造,如头部是“头巴”、左脸为“左巴”、右脸为“右巴”、心脏就是“心巴”。其中“心巴”是最受欢迎的词汇,被大量网友和官方营销话题使用:“这首歌真实戳中了我的心巴”“被xx击中了心巴”“美到心巴”。
“心巴”造就了一场只有5G冲浪人才能懂的玩梗盛宴。作为一种迷因,“心巴”火速渗透了所有社交对话和网络营销文案。但在文字狂欢的背后,是继“蓝瘦香菇”“绝绝子”“yyds”后再一次对文字失语的反思。网络流行语体现了年轻群体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过度的表达将弱化语言规范、侵蚀汉语言的生态系统,让语言失范。
中华五大美德,原指勤劳、勇敢、宽容、谦逊和沟通,但在青年的玩梗下,“美德”开始不同于传统的规范意义,反而更多的带有社交和反叛意味,如勤劳指的是“凌晨三点追剧”、勇敢就是“那你报警吧”、宽容指的是“摆烂”、谦逊就是“这福气给你要不要啊”、沟通就是“你在狗叫什么”……形成了带有自嘲性质的“我的五大美德”。这些语言极具反差与狂欢性质,促使“我的五大美德”被广泛创作与传播,其内涵也得以扩充,出现了“我的十大美德”“研究生的五大美德”“打工人的九大美德”等。
“美德”梗的出现,意味着社会话语的解读权正逐渐从年长一辈转移到年轻群体手中。传统的“美德”是一种镶嵌在社会脉络中无法逃离的规则,而“美德”梗的流行是充满棱角的青年以阴阳怪气的语气来完成的、对现有生活规范的心理反抗。他们通过反讽为自己贴上了“标签”,自嘲式地表达着对现实规则的无奈和反抗。但消极并不是“美德”梗的全部,剥开自嘲的外衣,其背后是青年对简单生活、理想关系的渴望与期待,“消极与积极并存”是“美德”梗的基本色。尽管“美德”正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成为了青年宣泄、解压的手段,但也应该去考虑“荒诞化的美德”是否会凭借模糊的定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决策。
(本文作者:何妤婷、潘佳慧;文章来源:新媒介与青年文化,ID:mycs_s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