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默凡;来源:咬文嚼字;时间:2023-09-13 13:38;浏览:666

社交新风:网络交流中的析字辞格

“析字”是一种利用文字形体的变化来曲折表达含义的修辞方法,比较典型的有“离合”和“增损”两种手段。“离合”是把一个汉字拆开来使用,如坊间把“兵”叫作“丘八”,用的就是此法。“增损”就是把字形略作增减后再用来表义,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且介”两字是“租界”两字的省形,意指他的居所在“半租界”。

在今天的网络即时交流中,因为主要使用文字符号,所以“析字”修辞大有用武之地,类似现象层出不穷。

使用离合法的如把“谢谢”一词写作“言身寸言身寸”,把“顶”写作“丁页”。使用增损法的如“尴尬”写作“监介”,“赤裸裸”写作“赤果果”。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用法,类似于字谜,如“吕哥”解作“呵呵”,就是把“呵呵”两字竖排,再拆分成两个字。

除了“离合”和“增损”,网络交流还发展出一种新的“析字”手段,可以称为“摹形”。即不管汉字的意义,只通过文字本身的形体特征来表义。

比如,“囧”本义指“光明”,是一个现代已经不常见的古汉字。而现在根据其字形像一张眼角下垂、张大嘴巴的人脸,来表示“愁眉苦脸,郁闷无奈”的含义。

“摹形”的理解机制主要是象形和会意。象形即根据字形描摹现实生活中的特定形体,如上面的“囧”。会意即把复合汉字的部件进行意义组合,从而表达一个全新的含义,如“烎”原指“光明”,现在根据字形表示“开火”的意思,在网络游戏中引申为“遇强则强,斗志昂扬,热血沸腾”等含义。再如“槑”古代同“梅”字,字形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网络语言里“槑”字被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呆。

用法增多以后,析字的修辞作用也增加了。早先的析字主要用于隐秘避讳,这在古代很常见,如记载于《后汉书》的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用“千里草”“十日卜”暗指“董卓”来进行诅咒。这个功能今天仍有保留,有些词语的意义含有负面感情色彩,甚至是脏话,于是就把相应的汉字拆开以示含蓄。如“骚”拆作“马叉虫”,“骚”本用来骂人,将“骚”拆作“马叉虫”冲淡了骂人的意味。

除了隐秘避讳,网络析字增加了更多的实用功能,常见的是通过增加字形面积来增强语势。比如“强”拆作“弓虽”主要就是为了增强语义,似乎“强”的字形扩张了,“强”的程度也加强了。“超强”同理,也可拆分为“走召弓虽”。这个功能也同时产生了“胖”的拆字——“月半”,文字面积的增大和字义遥相呼应,更增情趣。这种用法还可以使用于语篇中,如:

万人空巷门庭若市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从从从从从从从从

众众众众众众众众

上例中重复的人、从、众再现了人山人海的数量。

网络中的析字还增加了一种讽刺的功能。如“尴尬”写作“监介”,“赤裸裸”写作“赤果果”,就是对“秀才不识字,只读半边字”现象的嘲讽。还有对人名使用生僻字的嘲讽,读不出来就直接拆字,比如“方方土”就是“堃”,“三金”就是“鑫”。还有一种离散手段,常见于敷衍性的回答,比如:别人发出一个无聊的建议,就回复“彳亍口巴”;别人提出一个无礼的要求,就回复“女子口巴”;别人发表不当的看法,就回复一个“口可口可”……原本的“行吧、好吧、呵呵”本身就带有无奈不悦的情绪,现在把字形放大了,这种负面情绪的讽刺性就更明显了。

因为键盘上可以使用的符号众多,所以网络中的“析字”用法不仅可以利用汉字形状来做文章,而且可以利用其他符号来开发特殊含义。这也算是“析字”修辞的网络拓展吧。

比如利用英文字母的形状来表义,可以说一个人“很S”:字母S象形“弯弯曲曲”,表示说话做事拐弯抹角。再比如说“X型人才”:字母X象形“交叉”,表示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才。几个英文字母还可以合并使用,比如“Orz”这个字母组合,其实并不是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摹形用法,表现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的形象。说到这里,大家就会发现,这种象形的字母组合再发展下去其实就是表情符号中的“颜文字”了。从利用字符形状来表义这一点出发,颜文字也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形貌修辞。

总之,现今的析字辞格增加了不少有趣的用法和独特的作用。如果善加选择,就能为我们的网络交流增光添彩。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9期《社交新风》栏目。)

标签:社交风格,析字,修辞,网络,即时交流,网络流行语,象形,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