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到这样一段文字,不要奇怪,它只是问你有没有微博,喜欢浏览哪些网络论坛。这种受青年人热捧,令父辈人皱眉的语句,就是现在风靡网络世界,甚至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的网络用语。
光明网/张莉娇制图
随着网络聊天工具和个人空间的逐步兴盛,这种只有圈内人明白、略显无厘头的语言,逐步普及为青年人的必备词汇,并为一贯严肃的公众媒体所接受,上演了一出“屌丝”用语的全面“逆袭”。
是蔚然成风还是泛滥成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影响的社会现象,任何价值评论都略显狭隘。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细数网络用语的“古往”与“今来”。
任何种类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物质条件。网络用语产生的背景就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了了解相关的技术基础问题,记者专门走访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的李晓明所长。
网络用语是网民集体智慧的产物,李晓明认为web2.0模式是实现这一点的首要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web技术兴起,人们开始通过浏览器从网页中汲取信息。但最初只允许网民阅读编辑好的网页,直至本世纪初web2.0发展起来,网民才真正成为作者。”此后,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参与”成为网民使用网络的最为重要的动力之一。“从最初的博客、wiki,到现在各种各样的论坛、社交网站、聊天工具,网民参与其中,自然会产生自己圈子内的‘行话’,这个算是网络用语产生的最根本条件吧。”
对于目前网络用语大爆炸的现象,李晓明首推微博的传播作用。“微博的文字篇幅很小,对用户的语言能力要求低,因此一个网页中往往就可以看到很多人的很多条消息,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加快了网络用语的传播。”资料显示,网络用语的爆炸式发展在2008、2009年以后,这个时间段正好和微博的盛行相吻合。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推波助澜。“这种新的终端形式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发表见解,比电脑更方便了。”李晓明如是说。在微博的推动下,某个网友的自创词汇可以在几分钟之内被成千上万人看到、评论或模仿,一夜之间成为风靡全国的网络用语,这种速度恐怕是包括博客在内的其他网络传播形式都难以企及的。
“当你第一次看到一个网络用语时,如何了解到它的确切含义?”李晓明特别补充道,“现在大家都会上网搜一下,所以搜索引擎技术也是重要条件,没有百度、谷歌就好比没有词典,一个词语不知道意思要怎么使用?不能使用自然也流行不起来。”
“传播媒介的改变,势必会带来遣词用句习惯乃至整体文风的变化。”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观点明确。他以文章标题为例:在古代,四书五经中很多篇章的题目就是一段的前几个字,古诗文的标题也往往取第一句中的词语,或简单交代写作背景,刻意雕琢的情况并不多。新的传播媒介兴起后,文章的标题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报纸上的文章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读者,形象生动的标题成为必需,因此在遣词造句上必然出新出奇,风格与古代迥异。“标题党”应运而生。
很多人认为,网络用语是现代社会与互联网孕育的新生儿,是一种语言的变异,由此担心它会给传统汉语文化带来颠覆性影响。
对此,李宇明认为,从网络用语的形成方式来看,它们大多符合中国传统的语言发展规律和使用习惯。他解释:网络用语具有语言游戏的特点,这种以汉语为对象的消遣方式古已有之,并不是现代网络社会的独创。这种语言游戏主要通过谐音、拆字合字、用典的方式实现语义上的创新。例如网络用语中把“压力”称为“鸭梨”,与古人以“柳”喻“留”表达惜别之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网友们将“槑”拆字表意为“形神俱呆”,大有三国杨修将“一合酥”拆解为“一人一口酥”的聪颖。至于用典,不论雅俗,仅从思路来讲,古今亦无多少差异,匹配精妙之处才见功力。网络用语,正是古往今来都存在的语言现象,借助网络这种现代手段的表达。
“不过,语言游戏不适用于一些正式文体,正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相信绝大多数人明白这一点。”李宇明强调,“人类的语言发展都有其阶段性,发展前期会出现种种不稳定因素。现在的网络用语数量巨大,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需要我们宽容面对,积极研究,正确引导。”
“最初听到‘屌丝’这个词好像是在2012年初。”李晓明回忆,“这个词很精辟,能够形容出一种很微妙的状态,有点又落魄又洒脱的感觉。”人们用它自嘲,用它自我设障,用它安慰自己不顺利不成功的生活,也嘲弄着拜金的社会现象。2012年11月,“屌丝”一词登上了《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草根用语正式“转正”。
网络为现代社会带来全新的、多元平等的表达方式,但只有精辟反映社会现实的话语才更有可能被记住。这种具有生命力的网络用语往往以“幽默”为特点,在自嘲、讽刺、夸张等方式中,表达着民众的诉求。
李晓明又提到了一些流行的物价用语:“价格高老百姓也没办法,只好说句‘蒜你狠’来发泄一下,想想也很有才嘛。”接踵而至的还有“油它去”的无奈,“豆你玩”的惊讶,“苹什么”的不满,“糖高宗”的调侃,老百姓只能不断苦笑。通货膨胀加之不法商贩的囤积炒作,导致物价一路高歌猛进,居民收入的涨幅却远远跟不上步伐,人们用戏谑的方式应对压力,讽刺的却是有关部门的调控不力。
不过,幽默不只用于讽刺,也用于表达喜悦的心情。去年11月底,随着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走你”一词迅速蹿红网络。“走你”原为北方方言,有加油、奋力向上的意思,配上帅气的战机起飞指令动作,给人一种自豪又自信的感觉,表达了对我国近年来综合国力与国防实力大幅提升的强烈认同。
“语言会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李宇明总结道。在时间的淘汰机制中,这些幽默又犀利的网络用语更有可能保留下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风谣”。
“屌丝”幽默全面来袭!亲,你怎么看?(记者:李韵,通讯员:吕梦;摘自《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3日06版)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2”前不久在京揭晓。2012年年度字词评选在去年基础上增加了“十大网络用语”。分别如下:
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唤醒了大家对音乐的追求和感动。由此,网上开始流行起“中国好声音”体,被网友衍生出了“中国好股票”“中国好微博”“中国好高考”“中国好老师”等众多版本。
“元芳,你怎么看?”现已成为网络上公众表达诉求和质疑的经典句式。其表达模式为前面陈述一件事情,最后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元芳体”来源于《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
一些地方的政府机构运用“元芳体”发表微博,提醒公众防止受骗等。官方微博使用网络用语,相比用刻板的语言教人去做事,更吸引人关注,效果更好。
在各大论坛、贴吧出现频率很高的“高富帅”经常被人用于调侃自己或他人,尽管他自己也可能是他所讽刺挖苦的“矮穷矬”。与“高富帅”相对的“白富美”,通常指皮肤白皙、家境良好、相貌出众的女性。与此同时,“高富帅”也成为一种新兴的提炼词语的方式,即用最少的字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深入基层对几千名不同行业的人进行采访,提的问题都是“你幸福吗?”各种有趣的回答也一时蹿红网络。一时间,“幸福”一词成为媒体热词,也引发了中国人对幸福的思考。
一个穿黑西服的韩国胖男人“鸟叔”,在桑拿室、马房、旅游巴士中傻傻地跳着骑马舞的MV,一下击中了流行文化和大众审美的命门。《江南Style》的骑马舞红遍全球,网络点阅人次突破4亿。《江南Style》引发全世界网民模仿、改编热潮。
“躺着也中枪了”最早出自电影《逃学威龙》里的一句台词。这句调侃词中包含了无奈与调侃,躺着中枪的人多为无辜者。“躺着也中枪”提醒人们,在信息面前要大胆质疑,更要小心求证,形成独立思考的网民特质。
“屌丝”最初源于足球运动员李毅的球迷“毅丝”,“毅丝”被论战对手以嘲讽的语气称为“屌丝”。李毅吧的“毅丝”并不恼火,乐呵呵地以“屌丝”自称,加上了一丝无奈和自嘲的意味。“屌丝”这个词很快走红网络。逆袭则是网络游戏常用语,指在逆境中反击成功。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意外走红电视和网络。在食品工业化时代,人们仿佛又从该片中找到了对传统美食的热情和敬意。
《最炫民族风》是凤凰传奇在2009年推出的一首歌曲,2012年却意外走红网络。这个节奏感十足、鼓点平稳的舞曲旋律,配上众多精彩搞笑的视频,成就了民族风的“全球化”演出。
2012年,和“囧”有一拼的网络用语,那就是“给跪了”。“给跪了”的缩写来自网络用语“我给你跪下了”,系时下微博、论坛上的流行用词。“给跪了”一方面用来表示感叹或表达心中的一种叹服、拜服,形容对方很强大,另一方面又含有无奈的自嘲的意味,用法类似“悲剧了”“悲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