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纲;来源:传媒观察杂志;时间:2023-01-06 10:47;浏览:843

网络流行语,有多少词可以“借”来

【摘要】 网络平台为不同民族语言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汉语网络流行语深受英语等其他民族语言影响,出现了谐音成词、借形成词、借构成词、总括成词等各种类型的借词现象。究其实质,互文性是网络语言借词现象生成的本质特征。

借词又称为外来词,是指某种语言从其他民族语言里借来的词语。社会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是贯穿于人类社会整个发展过程中的。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各国的语言也开始互相借鉴,吸取精华。汉语要将其他民族词语“为我所用”时,经过不同程度的再创造,或音译为汉语语音形式、或意译为汉语语音形式,或音译、意译兼而有之,从而形成具有汉语特点的外来词语。网络时代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扩大了国人交往的范围,改变了原有的交往方式。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人们广开言路,畅所欲言,网络流行语得以迅速传播开来。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方言,网络流行语植根于社会文化系统中,随着网络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由于网络交流的便利,中外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网络作为适用范围极广的一种沟通途径,逐渐成为外来语融入汉语的一个主要渠道,网络流行语中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借词现象。史有为(2000)、张锦文(2003)、苏金智(2014)等学者对借词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学界对网络流行语中借词现象的关注还不多见,王辉等(2004)探讨了早期网络流行语中英语借词的分类与特征,并依此提出了应有的态度。本文试图对网络流行语中的借词现象进行分类,运用互文性理论探讨其生成机制。

一、互文性与网络流行语借词

“互文性”是语篇的固有特征。任何语篇文本都不可能孤立地阐释语义、传播信息,都是对以往其他语篇的借鉴与改造。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语言学教授Kristeva(1986)指出每个文本的形式都是用许多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可以是一篇文章、一段话、一个词语,关键是具有语义特征。任何话语均以特定的方式再次实现其他以往的话语,话语之间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联,话语之间的内容或形式有相似之处,呈现二者呼应的现象。网络流行语作为微型语篇,同样是在已有的话语形式基础上生成,是对以往其他话语的借鉴与改造。互文性是网络流行语生成的本质特征。

网民主体是年轻人,有追求时髦、求新求变、标新立异的要求,同时青年人交际面广,交往频繁,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压力大,容易产生群体认同价值的交际符号。这些因素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必须具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当前,网络流行语已经发展为以汉字为主体,并夹杂字母、数字、符号的混合形式,其中借词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外来语词流行于网络流行语之中,并逐渐成为网络流行语中必不可少的一类。网络流行语为体现创新性、扩大传播效应而运用的借词现象,很好地体现了互文性理念。

二、谐音成词借词的互文性体现

谐音成词借词是指网络流行语采用与借词相同或者相近的语音构词,主要包括字母谐音与汉字谐音两类。

⒈英语字母谐音

例如“Y”表示英文“why”,“CU”表示英文“see you”,“OIC”表示英文“oh,I see”,“AUOK”表示英文“Areyou ok?”。字母还可以与数字组合谐音,例如“B4”表示英文“before”,“3Q”表示英文“thankyou”。

⒉汉字谐音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外来语借用与汉字谐音的方法,成为带有中国风格的网络流行语。例如:爱豆(英语:idol偶像)、粉丝(英语:fans)、狗带(英语:go die)、北鼻(baby)、推特(英语:twitter,一家美国社交网络平台)、黑喂狗(here we go)、图样(too young)、脱口秀(talk show)、立刻有(like you)、思密达(韩语:???,语气助词无实义)、干巴爹(日语:がんばって,加油)、纳尼(日语:なに,什么)。

这种“外-汉”谐音模式出现在网络流行语发展的初期(早期网络流行语诸如“伊妹儿:E-mail”“猫:modem”都是这种变异模式),作为网络流行语变异的一种标志性方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外语多以英语、日语和韩语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外-汉”谐音模式下的网络流行语不能简单等同于音译词。

首先,这些通过谐音方式变异而来的网络词语不是仅仅照搬原本的外语词,语法特征、语义色彩乃至词性都发生了变化。比如“思密达”在韩语中作为语气助词,常位于陈述句的句尾,属于敬语,没有实义。而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意义与韩语完全不同,其有时被用来代指韩国人,有时又表示吃惊、无语、抓狂等的精神状态,比如“听完他说的话,我整个人都思密达了”。

第二,大多数经过谐音变异的网络流行语在使用中脱离原本的用法,与汉语进一步结合,进而二次变形使用。比如关于“粉丝”一词原本在汉语中就已经存在,某明星的粉丝可以被称为“某粉”或“某丝”(如何炅的粉丝被称为“河粉”、郭德纲的粉丝被称作“钢丝”),加某社交帐号为关注被称为“加粉”或者直接称为“粉”某人。又如关于“推特”一词,发送推特可以被称为“发推”,转发则被称作“转推”。

第三,这类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交际中通过网民逐渐创造和传播起来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网络流行语也仅出现在网络交际的使用环境当中。例如:“奥特曼”,是英语“out man”的谐音,表示“跟不上潮流的人”。网络流行语利用“奥特曼”与英语“outman”读音相近的特点,把二者等同起来,将“奥特曼”赋予了“out man”的意思。而且,“奥特曼”一词原本在汉语中也是有的,它是日本很早之前推出的一部动漫中主人公的名字,“奥特曼”本身就产生得很早,算是一个“古董级”词语,这正与网络流行语赋予它的新含义“跟不上潮流的人”相得益彰,让人觉得非常贴切。又如:“闹太套”是英语“not at all”的谐音。某演员兼歌手在演唱歌曲《One World OneDream》时,由于对not at all的发音酷似“闹太套”而遭网民调侃,从此得名“闹太套教主”,而词语“闹太套”也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以此嘲笑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却反而弄巧成拙。“闹太套”从字面来看,也可让人联想到“要闹哪一套”,更能起到调侃娱乐的效果。可以看出,这种谐音成词现象并非完全照搬外语词,而是借助语音方式引进借词并加以改造,与原来的外语词达到互文效果,为丰富汉语网络流行语提供了可以吸收的素材。

三、借形成词借词的互文性体现

借形成词借词指直接借用外来词的词形构成网络流行语的方式。这种类型主要包括字母词和日文汉字词两类情况。

1.字母词

直接借用英文字母(简称)形成的借词,即利用英文首字母进行缩略,例如:“HAGO、HHOK和MYOB”分别是“have agood one(祝过得愉快)”、“ha,ha,only kidding(开个玩笑罢了)”和“mind your ownbusiness(不关你的事)”的缩略形式。字母词在网络流行语兴起之时曾经大行其道,汉语网络流行语词汇相对匮乏,不足以胜任网络言语交际,于是诸如“BTW(By the way,顺便说一下)”“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制作)”等英文字母词得到推广运用。

2.日文汉字词

目前的网络流行语中有部分语词来自日文,这其中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因为日文中本身存在大量的汉字,这些借自外来词的网络流行语中的汉字有的和汉语语义重叠或相近,有的则发生了变异。例如“正太”(小男孩)、“御姐”(成熟强势的女性)、“素颜”(没有化妆的脸)等的词义是直接借用了其在日语中的意义,而“素人”“腹黑”“鬼畜”等词的语义则在汉语网络环境中发生偏离和改变,形成全新的词义和用法。有些网络流行语在使用中又进一步与汉语结合,如“控”,出自日语“コン”,取英语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事物的人,用法是将喜欢的事物放在“控”字之前,于是出现了“大叔控”“微博控”“下载控”“手机控”等汉语网络词语。

又如“腹黑”(日文:はらぐろい)一词源自于日语的“腹黑い”的新词语,原意为“心地坏的、黑心的、表里不一”的意思,并常常将此一面进行演技化的伪装掩盖。网络流行语直接将该日语词中的汉字“腹黑”引用过来,大多用来形容表面严肃却喜欢恶作剧或是经常调笑别人(友好型的)的人。其实,“腹黑”从字面就能够引申出“内心黑暗”的意思,然而“腹黑”一般在网络流行语中不用于贬义,其性质偏向正面,是对性格或脾性的一个描述词,与“古灵精怪”属同义词。

网络流行语借形成词或者借用英文字母词,或者借用日文汉字词,体现了网络流行语构词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很好地诠释了英国话语分析学者Norman Fairclough(2003)提出的“明确的互文性”理念,吸纳了原本外语词的形式,将特定的外语词公开地利用到网络流行语文本中建构起来。

四、借构成词借词的互文性体现

借构成词这种方法是指网络流行语借鉴外来语法结构形成新词。网络流行语依托于现代汉语生成,但并不会被汉语所限制,反而会在汉语的基础上收入其他语言的特点。

⒈汉语语法+外语词

简单来说,就是在汉语的句子中,把其中比较简单的词语替换成外语。这种现象比较常见,运用起来也比较简单。例如:“hold住”意思为面对各种状况都要控制把持住、坚持保持住,要充满自信,从容地应对一切。其实,就是把汉语词“把握住,坚持住”中的动词用表示对应意思的英语“hold”来替代,就形成了“hold住”一词。该词的基础框架是汉语的语法,在汉语语法的基础上融入外来词汇hold,而在汉语中又有与hold发音类似的[hou],让习惯汉语发音的网民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加便于记忆和传播。再如:“你out了”意思就是你落伍了。这句短语在汉语语法的框架下,将原来表示“落伍”的汉语词直接替代成相对应的英语词汇“out”,二者表达的意义虽然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它使用汉语语法夹杂外语词汇,就显得很新奇独特了。同样的例子还有“小case”“出去happy happy”“I 服了U”等。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表现力的差异,有时候英语表达在网络交际中比汉语更能实现表达者所希望达到的表达效果,因此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汉语和外语混用的现象。汉语和外语直接混用是直接将外语掺入汉语的句子表达之中,外语词义和语法特征往往保持不变。

其实,汉语语法中夹杂外语词汇早在香港地区就开始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之中,因为香港地区大多使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将二者混同起来使用也不会影响交流沟通。网络流行语就借鉴香港的用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创新,把汉语中不容易被替代的主要部分替代为外语,从而形成独特的表达效果。

⒉外语语法+汉语词

这种现象是网络流行语独有的,即利用汉语的词汇或读音但使用外语的语法来组合成词或成句。这也是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独创用法,与汉语自身的语言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又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混用外语单词词缀用法

即在汉语基础上结合外语单词构成特点所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现象,例如:“ungeilivable”。乍一看,这个词像是英语,但细看又并非英语单词,那么这是什么呢?这就是网民根据汉语读音结合英语语法造出的词,意思是“不给力”。这一词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un”,熟悉英语的人应该都知道,“un”在英语中是表示否定意义的词头;第二部分是“geili”,这是汉语“给力”的拼音;第三部分是“vable”,是英语中形容词的标志性词尾,英语中要想把动词变为形容词一般后面要加上这个词尾。分析完这三部分之后,再来看ungeilivable就很容易能够理解,geili就是“给力”,前面的“un”表示否定,就是“不给力”,最后的“vable”是表明这个词是形容词。可以看到,这一“中式英语”单词基本上符合了英语造词规则,但是其中却夹杂着汉语拼音,可以说是“中西合璧”。

又如“XX控”中的“控”源于英文单词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com),后被日语借用,成为“控”(コン),并将其按照日语语法形成“某某控”的语言景观重构。因为汉语和日语在文字上有共通的地方,网络流行语就直接利用“控”创造新词,即“XX控”,来表示极度喜欢某种东西的人。在“控”前的词可以是名词,例如“游戏控”,指非常喜欢玩游戏的人;可以是动词,例如“收藏控”,指特别喜欢收藏东西的人;还可以是形容词,例如“高个控”,指喜欢高个的人。“XX控”在原先的汉语中是没有这种用法的,网络流行语借用日语“XX控”的语法,创造出新的词语形态。其实在汉语中,表示“喜欢、着迷”的词原先就存在,比如“情结”“癖”等等,但是“控”既不像“情结”那样很像心理学术语,也不像“癖”拗口又有些贬义成分,它是随意的、调侃的,从而更容易被人接受,促使网络流行语中以“控”为词缀的词语层出不穷地产生。

(2)混用外语名词形式及其复数用法

即在汉语基础上结合外语在表现名词及其复数形式上的特点所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现象,例如:“猫扑er、天涯er、姐妹s、JRS”。在英语中在单词后加“er”往往表示该词动作执行者或者从事与该词相关行业的人,因而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经常活跃于各大论坛社区的网民就会被冠以“猫扑er”“天涯er”的称号;JRS体育网站虎扑网论坛上网民之间的称呼,“JR”是“贱人”或“家人”汉语拼音首字母的缩写,“S”则表示复数,因而JRS表示“贱人们”或“家人们”的意思。同样用“N+s”形式表示名词复数形式的网络词还有“姐妹s”“坏人s”等等。

(3)混用外语时态用法

即在汉语基础上结合外语在表现时态形式上的特点所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现象,例如:“恋爱ing、期待ing、他喜欢ed我、我have吃ed”。这种汉语同外语的混用方式主要利用了英语在时态上的特点,如现在进行时的形式一般为“V+ing”,网络流行语就将这种特点引入到汉语的表达当中,如表示正在吃饭就是“吃饭ing”,表示正在恋爱的状态当中就是“恋爱ing”;同样的,英语中的过去式和完成式也被运用到汉语网络流行语当中,如“他喜欢ed我”表示“他曾经喜欢我”,“我have吃ed”表示“我已经吃过饭了”。

(4)混用外语称呼语用法

即在汉语基础上结合外语称呼语上的特点所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现象,例如:“Mr.差不多、主页君、欧尼酱(哥哥)、米娜桑(大家)”。英语中“Mr.”表示“先生”,网络流行语将该称呼语与姓名职务乃至表示某特征的形容词相结合,以表示称呼对象拥有某方面的特点,如“Mr.差不多”表示“差不多先生,即处事不认真,对待什么都是‘差不多’态度的人”;日语中“君”(くん)是对男人的礼貌用语,相当于“先生”,网络流行语中借用日语放在称呼语后表示礼貌用法的词语,类似的还有“xx酱”(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的爱称)、“xx桑”(比较正式、正规的礼节性称呼)等。

网络流行语借构成词现象借鉴外语语法,很好地诠释了英国话语分析学者NormanFairclough所指出的“构建的互文性”理念,吸纳了原本外语词的构词规则,通过话语结构秩序的诸多因素之间的组合而建构起来,并使之自然化,让受传者对此感觉如同日常事物一般习以为常。

五、总括成词借词的互文性体现

总括成词借词是指近期网络流行语中的一种新形式,这部分网络流行语综合借鉴先前网络各类借词的生成机制,采用英文字形谐音中文字音来表达中文词义。例如“无可phone告、Tony带水、book小觑、深藏blue”。其中,“无可phone告”借用英文单词“phone”谐音“奉”,“Tony带水”借用英文人名“Tony”谐音“拖泥”,“book小觑”借用英文单词“book”谐音“不可”,“深藏blue”借用英文单词“blue”谐音“不露”,让读者看了啼笑皆非,但也体现了网络流行语幽默搞笑的特质。之所以把这种借词的构词方式称为总括成词,是因为这种汉英结合的组合现象借鉴了前三种网络借词生成的特点,既有借形(英文单词直接拿来),也有借构(英文单词或短语运用在汉语的成语中),还有谐音(所借用的英文词语谐成语中原有的汉字词语音),全面体现了“明确的互文性”“构建的互文性”两种互文理念。这类单纯借英文词语语音而不借语义的词语,可以使网络流行语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增添了网络交流的幽默搞笑效果。根据其内容,这类现象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⒈外语词嵌入成语类

这是指通过谐音将英文词语嵌入成语中的组合,其数量最多。例如:book(谐音“不可”)思议、见风使door(谐音“舵”)、sun(谐音“丧”)心病狂、呆若Muji(谐音“木鸡”)、谈cellphone(谐音“笑风”)生、铺天gay(谐音“盖”)地、阴young(谐音“阳”)怪气、废寝vans(谐音“忘食”)、cheese(谐音“奇思”)妙想、lunch(谐音“乱七”)八糟、情feed(谐音“非得”)已。

⒉外语词嵌入日常用语类

这是指通过谐音将英文词语嵌入日常用语中的组合。例如:笑不lol(谐音“露”)齿、傻了Bucky(谐音“叭叽”)、有bear(谐音“备而”)来、lay(谐音“泪”)流满面。又如:“你伤害了word,还excel而过”谐音流行歌曲《一笑而过》中的一句歌词“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君让臣死,臣facebook”谐音“君让臣死,臣非死不可”。

⒊外语词嵌入美食名称类

这是指通过谐音将英文词语嵌入美食名称中的组合。例如:过桥michell(谐音“米线”)、黄焖jimmy(谐音“鸡米”)饭、皮蛋solo(谐音“瘦肉”)粥、鸭血fans(谐音“粉丝”)汤和、西horse(谐音“红柿”)炒鸡蛋、煎bingo(谐音“饼果”)子、青椒rose gay john fan(谐音“肉丝盖浇饭”)。

更有甚者,诸如star(谐音“四大”)皆空、咸鱼fashion(谐音“翻身”)、无shit(谐音“懈”)可击、半tour(谐音“途”)而废、心如dog(谐音“刀割”)、鱼香rose(谐音“肉丝”)”、cheer(谐音“锲而”)不舍、贪生pass(谐音“怕死”)等组合则同时借用了相关英文单词的语音与语义,丰富了话语的信息含量,在音意兼译的相互补充中,达到了奇妙的中外文化交融。

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总括成词借词的构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借鉴了不同语言的传统用语,这说明了新话语的建构是多个已有话语的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互相参照的结果,而不是某个个体无中生有的创造。

结 语

以上形形色色的借词进入汉语网络流行语,或借助语音,或借助形式,或借助结构,或综合以上三种方式,在保留自身一定特色的基础上按照汉语固有的模式加以改造,以新奇灵活的表达方式,发挥了它们特定的表达效果,加强了网络流行语的信息含量和感情色彩,说明互文性是网络流行语借词的实质源泉。由于借词从形式到语义再到结构,都具有某种特殊表现力或特殊表现范围,其运用在网络流行语中所体现的互文性,其实是以借词所在的源话语与网络中流行语目标话语这两个话语体系的存在为基础,前者被后者不同程度地复制与模仿引用,就会产生互文效应,提高了网络流行语的视觉显著性效果。

(原文标题为:网络流行语借词现象的互文性分析,【作者简介】林纲,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来源:传媒观察杂志,ID:chuanmeiguancha)

标签:网络流行语,民族语言,英语,谐音,借词,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