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Time:2023-11-26;Hits:614
科目三是网络流行语,原指机动车驾驶证考核的一部分,现指一套丝滑的小连招舞蹈,让人不禁想舞动起来。源自于短视频平台上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通常称为“尬舞”。这种舞蹈形式因其独特的动作和节奏感,加上舞蹈者通常在公共场所如街头或商场进行表演,有时甚至与陌生人一起即兴舞蹈,舞者会使用一系列流畅而富有技巧性的动作,这些动作被视为一种“小连招”,就像驾驶考试中的科目三一样,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这种舞蹈形式因其趣味性、挑战性和表演性,已经在网络上广泛流行,并成为许多年轻人热衷的一种社交活动。
“科目三”舞步最初在广西梧州流行,也叫广西“科目三”,据说可以追溯到一场婚礼,是当地人自创的用“魔性”舞步代替婚闹,庆祝新人喜结连理的舞蹈形式。
它舞姿潇洒,只需跟随节奏任意伸展四肢,扭动身体;它随时随地能跳,也可以通过控制节奏来表达情绪,更不必讲究穿着打扮,即便是一身西装,也不会让其他人觉得“违和”。当“魔性”舞步配上DJ歌曲,“科目三”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了一个新的“洗脑”热梗。
科目三原意是机动车驾驶证考核的一部分,后来被网友进行玩梗:据说每一个广西人都会经历非物质遗产考试,科目一是唱山歌,科目二是嗦米粉,科目三是一个类似于社会摇的舞蹈,扭得好才能拿到合格的成绩。随着二次创作内容的不断填充,如今在社交媒体上,“科目三”舞蹈不仅是专属广西人的快乐,还舞至全国,火到海外。
网友们通过这个舞步衍生出了“广西人必考的三个科目”的网络话题:科目一考试内容为唱山歌,科目二考试内容为嗦米粉,科目三,就是这套“丝滑小连招”。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最近的短视频中,年轻的海底捞店员随音乐节点左右摇摆,在火锅的香气和热闹的氛围下,呈现了一场“超带感”的舞步。有些门店已经开始进行“科目三”员工培训,并回应称:“是为了满足顾客的多元需求”。
一、梗的意思
1、这个梗出自于近期爆火的整活行为,在网络上有网友调侃到每一个广西人都会经历一场考试;
2、科目一的内容是唱山歌,科目二的内容是嗦米粉,那么科目三是啥呢?没错就是一套丝滑的小连招;
3、扭得合格就可以回中心打印成绩单了,对此在网络上也被大家调侃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目三;
二、梗的出处
1、这个梗近期火爆是因为网络上有网友分享了一段新人婚礼的视频,因为氛围的驱动大家都欢歌起舞;
2、在广西的婚礼上,新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跳舞,氛围感非常欢快;
3、视频分享出来之后,网友们戏称这是:广西科目三,热闹喜庆的氛围感比恶俗婚闹强太多了,还是很有趣的。
大学生往往是“热梗”传播的“主力军”,大学生食堂,不远处传来“科目三”的伴奏——“剑起江湖恩怨,拂袖罩明月”。一个男生自带音响跟随音乐韵律左右摇摆,双手交叉叠换,跳得很起劲儿。不少正在吃饭的学生放下筷子举起手机向他喊:“哥,瞅这边!”曲尽后,小伙鞠躬离去,食堂响起掌声一片。
年轻人爱看、爱跳“科目三”,是因为它的节奏感强,步伐随意洒脱,是表达个性的方式之一。
今年10月,“科目三”还在咱们的宝岛台湾掀起了一波热潮,有台湾同胞说:“我们全班都会跳喔!”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出现在台湾舞者田晋瑜的“科目三”视频中,一套招式下来,洪秀柱用闽南语说,“这么简单的”。
被一部分人认为“土味”“聒噪”的舞蹈,引起了全球青年的情感共鸣。各国“显眼包”们或在街区或在卧室,喊着“英区不大,创造神话”“俄区上分”等口号,随之加入了“全球摇子大赛”。
记得多年前,很多韩流歌曲和日本的二次元作品传到国内,引起人们的狂欢。2013年,《江南style》火遍国内的大街小巷,我们班里刮起了一阵 “骑马舞”风潮。体育老师们还专门改编了一段“骑马舞”,作为课间操。
那时,女孩子们都爱跳《Nobody》,虽然听不懂也唱不明白,但是大家都爱跟着MV里的唱跳歌手乱扭,还曾偷偷拿家里的床单或长丝巾裹到身上,假装是演出礼服。
而“科目三”出海,让我看到中国的时尚感染力和创作力在增强,中国年轻人的舞动正在吸引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全球不同IP的网友跟我们看着一样的内容,用繁体字、外语表达他们的观点想法。
我们在网络上流行的“神曲”也经常被外国友人争相模仿,“恐龙抗狼”“求佛”等热梗还有小学生唱的《孤勇者》,都获得了很多外国友人的关注。
“科目三”的高热度,BGM(背景音乐)功不可没。DJ舞曲的节奏快,鼓点密集,能很快带动听众情绪,也更易于舞蹈编排。在短视频平台上,越来越多歌曲以DJ形式被二创,并产出一轮又一轮爆款视频。
“科目三”的配乐《一笑江湖》,原本是戏腔国风歌曲,歌词豪迈大气,经过改编后,创新了歌曲的表现形式,成了一种雅俗共赏、流传度更高的大众音乐。这首歌也随着“魔性”舞步,成为不少外国青年博主的经典BGM。
最初的创作者或许不会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国歌曲就这么出圈了。
年轻人眼中的美是多元化的。有人爱听庄重的古典乐,有人热衷于唱rap,有人会伴着婉转的古风歌曲翩翩起舞,也有人经常练习“喊麦”,但一样的是,人们更追求情绪和个性的表达。
每一种文化和文化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未必完全拘泥于“高雅”“有内涵”的审美观念,接纳更多元、更多样的文艺形式,了解各种流行内容在年轻人中风靡的原因,才能推出更多满足年轻人需求的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