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Time:2025-01-13;Hits:64
一般认为,这类人群仿佛被提前设定好程序,只会按照固定的模板来思考和行动,就像预制菜一样方便但缺乏新鲜感和个性。其表现包括信息理解障碍、答非所问、拒绝思考等,让人在与他们交流时感到既费力又无奈。
预制人借用了“预制菜”的概念,用于形容说话或者办事情牛头不对马嘴,答非所问,只能生硬按照规定或者程序处理的人,一般在职场和消费场景中比较常见。
比如说,当你在工作上向甲方请示:“配图采用第一张还是第二张比较合适?”甲方回答:“好。”或者当你向线上客服沟通:“商品配图展示所见即所得吗?”客服回答:“以收到的实物为准。”就很容易收获一种频道不对、沟通失败的感觉……
“预制人”的特征之一是交流困难,往往被认为是“听不懂人话的存在”。比如网络上流传的典型案例:给对方发了邮件过去,他却反问“发我的邮件是电子还是纸质的”;跟对方说上班时间是“早十晚七”,他仍要问“早上几点上班”;和对方说“辛苦群里回一下”,他竟然问“辛苦群是啥群啊”……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仿佛AI回答故障的情形,似乎正在人类蔓延。这些“不过脑”的回复,以往不过是当做一种笑话,但是如果普遍出现,似乎多少反映了某种社会情绪——人们确实感到一种“人格”丧失,一种整体性的思维迟钝。
“预制人”传神的背后,是个略带否定性的评价。所谓“预制”,隐隐有流水线、工业品的粗粝感,这是其有别于高智模式的最大不同。
“预制人”这一新兴热梗迅速崛起,与之前流行的“i人”、“e人”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它不仅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关注,也引发了关于身份认同与社交媒介互动的广泛讨论。“预制人”这一概念表面上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对工业化生活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个体存在的质疑。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理解“预制人”背后的含义,对于把握当下的青年文化及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预制人”的基本概念源于“预制”的工业化生产理念,意指通过某种标准化的流程生成的个体,缺乏独立思考和个性,仅是社会化流水线的一部分。这一概念引发了对个体化和机械化存在的深度探讨。许多社交媒体用户开始自称为“预制人”,他们的动机多种多样,有人是为了戏谑对现代生活的无力感,有人则是呼应对社交媒体泛化的人际关系的不满。这种现象反映出年轻一代在面对高度数字化的社会中,对自我辨识的挣扎与困惑。
“预制人”是指一类仿佛被提前设定好程序,只会按照固定的模板来思考和行动的人,他们像预制菜一样方便但缺乏新鲜感和个性。以下是关于“预制人”的详细解释:
表现特征:
信息理解障碍:对信息的理解存在困难,常常答非所问。
交流困难:在交流中表现出“听不懂人话”的特质,对简单的指令或信息反应迟钝或理解错误。
拒绝思考:抗拒理解复杂议题,排斥通过沉浸式深度学习来自我提升,往往满足于做简单的事、待在机械重复的“舒适区”。
产生原因:
信息爆炸与社媒勃兴:在信息轰炸、社交媒体兴盛的背景下,人们接触的信息高度类似,观念模式固化趋同。
算法推荐:算法当道,使得个人认知、智识的养成过程被极大压缩,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一一对应”“一键生成”的判断方式。
社会影响:
“预制人”现象反映了现代生活中人们思维迟钝、缺乏个性的困境。
它也揭示了人们在追求高效、快速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可能丧失了深度思考和专注交流的能力。
文化反思:
“预制人”作为一个网络热梗,不仅是人们对自身状态的戏谑和调侃,也包含了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
它提醒人们要警惕被网络和信息所塑造,要努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特征。
应对策略:
慢下来、沉下来:让自己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抽离出来,认真感知生活中的时空,找回深度思考和专注交流的能力。
保持自省:定期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信息摄入方式,确保自己不被网络和信息所裹挟。
“预制人”这一概念的出现,既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讽刺,也是对人们的警醒。它提醒我们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个性特征,不被网络和信息所塑造。